藝術教育核心主張與實踐方向
- 達文德
- 9月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2025 年 8 月 16 日,國際青少年藝術博覽會暨「南影藝術」藝術與科技教育論壇在「藝術西湖・家」順利舉行。該論壇以「新時代青少年美育的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」作為核心議題,吸引了教育專家、院校代表以及藝術機構負責人參會。

與會嘉賓圍繞上述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,分享了大量青少年藝術教育的實踐案例和特色項目,並共同探討了拓展青少年藝術視野的有效途徑。
以下為本校陳為民校長之分享。

一、受功利化影響學生的引導策略
核心目標:協助學生重建對藝術的內在熱情與自我認知,找到個人興趣與藝術的深層聯結,重新確立發展方向。
具體途徑:透過工作坊、跨學科合作、藝術實踐,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、理解世界的渠道。
二、青少年階段藝術素養培養關鍵
培養重心:跳出「純技法訓練」,側重審美體驗、文化理解、創造性思維的養成。
氛圍營造: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機構協同,透過博物館教育、藝術家駐校計畫、國際交流,讓青少年在真實文化場景感受藝術多樣性。
職業引導:打破「藝術職業僅限藝術家」的認知,普及策展、藝術保護、藝術教育、創意產業等多元方向,強化藝術與生活、社會的聯繫。
三、院校與青少年教育機構的合作模式
合作機制:建立深度合作,以香港「藝術教育夥伴計畫」為例 —— 大學提供師資與資源,中小學作為實踐園地,共同開發課程。
教育導向:重視過程積累,鼓勵學生參與真實創作與社會專案,降低對考試評分的單一依賴;借鑒香港多元升學途徑(傳統大學、專業學院、職業認證、海外升學),紓解升學壓力,回歸人的全面培養。
四、基於個人經歷的教育建議
教育品質關鍵:不取決於學校名氣,而在於能否為學生提供充分關注與啟發(如規模較小院校易實現教授個人化指導,助力藝術與人格成長)。
選擇原則:不論家庭教育或教育政策,均應鼓勵學生依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環境與程度,避免盲目追求名校。
五、藝術教育核心理念與機構行動
總體理念:藝術教育需「重視過程、堅持德育為先」,最終培養出不急功近利、具扎實技能與高尚品格,兼具家國情懷、國際視野及獨立精神、人文情懷的下一代藝術接班人。
機構行動:香港美專將順應時代,開辦中小學藝術課程,涵養新一代創新藝術思維與審美能力,為藝術教育長遠發展貢獻力量。

陳為民校長針對藝術教育中的功利化傾向與學生方向感缺失等問題,
從多維度提出應對思路與實踐方向:對受功利化影響的學生,需通過工作坊、藝術實踐等重建其藝術內在熱情與自我認知;
青少年藝術素養培養應跳出單純技法訓練,由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協同營造藝術氛圍,並引導學生認知藝術多元職業路徑;
院校與青少年教育機構應建立深度合作機制(如香港「藝術教育夥伴計畫」),借鑒多元升學模式緩解壓力;同時強調教育品質不取決於名校,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環境。
總體而言,藝術教育需堅持「重過程、德育為先」,培養兼具綜合素質與多元視野的藝術後備力量,香港美專也將通過開辦中小學藝術課程助力這一目標實現。








留言